在2010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,清城區多項經濟指標的總量和增幅依然領跑著全市,其中生產總值、工業總產值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項指標總量更超過了珠三角部分縣(市、區)水平。憑借著這優異的成績和扎實的基礎,今年清城區把目光轉向珠三角,并大膽提出比拼經濟發達地區的目標。“比拼”的基礎:多項指標總量已超珠三角部分地區水平
一組簡單的數據也許更能反映清城區的發展變化:2010年,全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,達到301.9億元,比2005年增長3.13倍,年均增長32.8%,總量和年均增速分別高出“十一五”規劃目標94.8和7.8個百分點;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,達到10.06億元,比2005年增長5.44倍,年均增長45.2%,總量和年均增速分別高出“十一五”規劃目標93.1和20.2個百分點。
“十一五”期間,清城區以“融入珠三角,追趕珠三角,爭當清遠經濟發展的排頭兵”為目標,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該區也逐步成為全市率先融入珠三角的先行區和南部帶動的主力區。經濟的持續迅猛發展,不但使該區提前一年完成了“十一五”規劃提出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標,并且全區經濟總量接近珠三角地區中等發展水平!
其中,工業方面,清城區已打造了再生資源產業、有色金屬加工業、建材陶瓷業、電線電纜業等一批支柱產業。目前相當部分產業初步形成集群發展態勢。如源潭鎮初步形成了建材陶瓷產業集群;石角鎮初步形成了再生資源行業、銅材加工產業的集群;橫荷街與鳳城街則以“遠光”和“新亞光”等國內知名企業為中心,初步形成了電線電纜產業集群。此外,商貿物流業發展的勢頭同樣喜人,隨著義烏商貿城、華南裝飾城等一大批行業龍頭項目的引入,清城區也初步形成了舊城區先鋒路———橋北路商貿物流帶和新市區城西大道———人民路商貿物流帶。“比拼”的目標:用五年時間接近珠三角先進地區發展水平“目前清城區在珠三角9市47個縣(市、區)主要經濟指標排位中,只處于中下游位置。今后我們將用一到兩年進入中游位置,達到珠三角中等地區發展水平,完全融入珠三角;用五年時間上升到中上游位置,接近珠三角先進地區發展水平。”清城區委書記劉柏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滿懷信心地說。
觀念的落后只會束縛經濟的發展。為了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,該區去年曾專門組織考察團到合肥、紹興等地參觀學習。專門學習這些城市近年來的發展新理念及大氣魄規劃建設,并從中尋找發展過程中的差距。
的確,只有站得最高,才能看得更遠。劉柏洪說,雖然清城區近幾年發展日新月異,成績振奮人心,但對比合肥、紹興等地,無論在規劃、建設上,還是在發展模式、發展檔次上都存在明顯差距。因此,要推動新一輪大發展,就必須先解放思想,主動適應形勢的變化,以“跳出清遠”的新視野,用更廣闊的眼界、更超前的思維、更大氣的觀念來破除思想障礙,才能有更大的發展。
著眼“十二五”,清城區在區委五屆十一次全會上已經明確提出“瞄準比拼珠三角”的新藍圖。從“十一五”時期的“追趕珠三角”到“十二五”時期的“比拼珠三角”,在目標設置上,清城區更大膽了、更有底氣了,充分體現了當屆領導班子的雄心與決心。“比拼”的機遇:多項政策的出臺提供了重大機遇與挑戰
“十二五”時期,清城區將遇到更大的機遇與挑戰。首先,從省內分析,廣東加大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力度,大力實施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》和《關于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這些政策的提出,雖然會使作為后發地區的清城區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,但無疑也為該區加快對接大廣佛、融入珠三角,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政策動力。其次從市內分析,近年來我市經濟高速增長,基礎設施也日趨完善,立體交通網絡逐漸形成,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提升,創造了令人矚目的“清遠現象”。清城區作為全市中心區域及重點發展區,優勢盡顯。
最后從區內分析,經過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,全區經濟綜合實力大大增強,基礎配套設施日益完善,發展環境大幅提升。作為我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,清城區實際上已經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,由于緊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核心區邊緣,更使其成為了珠三角和港澳地區產業轉移的首選地。加上豐富的土地資源、礦產資源、人力資源,該區完全具備加快發展、跨越發展的各種條件。因此,“比拼珠三角”并非空談。“比拼”的措施
做好“四對接”打造“四中心”
展望“十二五”,如何實現接近珠三角先進地區發展水平這一目標,劉柏洪認為要做好“四對接”,打造“四中心”。
所謂“四對接”就是思想觀念對接,解放思想、更新觀念,在發展定位、發展規劃方面對接珠三角;在交通設施上無縫對接,配合省、市完成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,融入珠三角半小時經濟生活圈,變“廣州后花園”為廣清同城化的“橋頭堡”;在產業發展上主動承接,大力發展與珠三角相配套的新興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,同時改造提升清城區的特色產業,逐步實現與珠三角產業的差異化、一體化發展;在城市建設上對接,分揀廣州、佛山拆解出來的部分城市功能,全力推進“廣佛清”同城化建設,彰顯“衛星城”特色和“宜居”優勢,通過做活山、水、綠、文、人等文章,著力保護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,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等措施。
打造“四中心”,即把清城區打造成宜工中心、宜商中心、宜居中心、宜游中心。“宜工中心”就是以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、綠色陶瓷產業基地為主要載體,抓好清佛公路、清三公路、銀英公路工業經濟走廊建設,重點打造石角、源潭兩大工業強鎮。同時在企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,逐步淘汰落后產能、污染大企業,引入高端產業。到2015年,實現全區工業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,使清城區成為環珠三角最具成長活力的“宜工中心”。
“宜商中心”就是確立“城西商貿物流集聚帶、高鐵站商貿物流集聚帶、舊城中心商貿集聚帶”三大發展集聚帶,發展多層次、上規模、高檔次的商貿物流項目,形成商貿物流業規模化、集聚化、專業化發展的態勢。到2015年,力爭市區中心新增商貿物流業營業面積200萬平方米以上,使清城區成為與大廣州衛星城綜合服務相配套的粵北商貿物流中心。“宜居中心”就是高起點、高標準地推進以北江兩岸開發建設為主線,東城新區、東城文化產業示范區、飛來湖周邊、碧桂園及美林湖區域四大板塊的開發建設和管理,實現城市規模的大擴張和城市品位的大提升。到2015年,使北江以北中心城區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左右,市區中心人口接近80萬人,基本建成配套更完善、環境更優美、品位更高尚的華南休閑宜居名城。
“宜游中心”就是確立“北部生態旅游度假圈、南部商務休閑度假圈”和“北江沿線旅游帶”的旅游產業布局,將飛來峽鎮、東城街的旅游資源整合提升,建設北部生態優美、觀光度假的旅游產業圈;將洲心街、橫荷街、石角鎮的高端商務旅游項目整合提升,建設南部商務休閑、會議會展的旅游產業圈;將北江沿線旅游資源整合提升,建設山水風情、特色美食的旅游產業帶。到2015年,力爭接待境內外游客1000萬人次以上,旅游總收入45億元以上,使清城區實現從旅游中轉站到旅游消費目的地的轉變。